《易经》中的《象》是谁写的吗?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而楼主所言的《象》指的是《象传》,它属于《易传》,并非《易经》里的书.《易传》“最早不能过战国之末,最迟也不能过两汉之末,《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相传《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但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顾颉刚认为是谣传,但作者也因为年代久远,所以考证不详.《易经》和《易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瑰宝_《周易》下面一个网站详细了介绍了有关易学的知识,可以参考参考.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应该说,它或对或错,对后世是不用负什么责任的,它的不明确性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缺点。 提到《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易经》、八卦、算命、占卜。学《易》一般也的确是从《易经》、八卦学起,然后是阴阳、五行、象、数、义、理、《系辞》、《彖》、《象》……等等。其实,我们在学《易》时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未能将《易》和《易经》分开,而《易》和《易经》本不是一回事。据《周礼》记载,《易》一共有三部: 《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周礼·春官·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经卦就是基本卦,也即我们常说的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每卦由三爻组成,爻又分为阳爻“ ”和阴爻“ ”两种类形,爻是八卦的基本单位。别卦就是由任意两个基本卦重叠而形成的复卦,一共八八六十四卦,即: 乾“ ”、 坤“ ”、 屯“ ”、 蒙“ ”、需“ ”、 讼“ ”、 师“ ”、 比“ ”、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 随“ ”、 蛊“ ”、临“ ”、观“ ”、 噬嗑“ ”、 贲“ ”、 剥“ ”、复“ ”、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咸“ ”、恒“ ”、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 损“ ”、 益“ ”、夬“ ”、 姤“ ”、 萃“ ”、 升“ ”、困“ ”、 井“ ”、 革“ ”、鼎“ ”、 震“ ”、 艮“ ”、 渐“ ”、 归妹“ ”、丰“ ”、 旅“ ”、 巽“ ”、兑“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统称为《易》,它们的经卦和别卦卦数均相同,不同的就只能是卦序、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叫这么三个名字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与朝代有关,如东汉学者郑玄在《易赞》中说:“夏曰《连山》, 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首》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汉代学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殷时为西伯,曾被商王帝辛囚于羑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易》之名与卦序及卦序所表达的内容有关,如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以上两种观点正确与否,尚无定论,但有两点被易学界普遍认同:一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二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卦形、卦数相同,不同的只能是卦序、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统称为“易”呢?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文字的来源和构成解释,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虞翻注《参同契》说:“字从日下月。”二是按《易》的内容来解释,如汉代《周易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综合这二种观点,可以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内容应该是对某种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演示,起源可能与日月的运行有关。 《易》在我国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都能用的,至少春秋之前一直如此。它是天子的专用品,由周王室的史官世代相守, 一般的诸侯很难见到,所以《左传》才有“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的记载。鲁是周公后代的居住国, 周公曾摄政当国, 算得上是半个天子。周公在世时, 享受天子的待遇,周公死后,成王特许其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更为重要的是,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周公。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鲁国才可能完整地继承了周王天子的礼仪制度,而晋国、陈国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自然也就与《易》无缘。诸侯国无《易》,连韩宣子这样见多识广的学者也没有见过《易》, 可见《易》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学, 都能用的,也可见《易》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 春秋后期,周室衰败,礼乐崩坏,周室史官纷纷离开王室,《易》及有关周礼的典籍才逐渐传入民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正是发生于此时。周王史官以《周易》为珍贵的礼物献给诸侯国国王,以作为自己的进身之路。也正是从这时起,“学在王官”的官学制度才开始被打破,私学得以兴起,诸子百家著书立学,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办私学最成功的人是孔子。孔子是鲁国人,从小受到周礼制度的熏陶,也因此成了周礼制度最坚定的拥护者。他以整理和传授《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手段,以维护和恢复周礼为己任。这些书既是孔子的教材,也大多是周朝王室的教材,只不过孔子作了重新的剪裁,算是原教材的节选本。孔子是鲁国人,又曾经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小司空与大司寇,应当有机会接触周王室典籍,他还曾专门去向周王室史官老子学习。《庄子·天运》载:孔子曾对老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六本书被后人统称为经书,《易》也就被称为《易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易经》以卜筮之书得以幸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经》则被推为六经之首,得以广泛流传。 这六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经”呢?“经”字有三种含义: 1、经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为“纬”。上古没有纸张,一般是将字契刻或书写在兽骨龟甲或竹简、木牍上,其中的竹简可以用牛皮绳穿成一卷成为书。现在,我们还将一本书称为一册书,“册”就是古书的象形字。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读《易》,将穿竹简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这里的“韦”就是与竹简——“经”相对的“纬”。所以,“经”字本来是指契刻有文字的竹简,引申为古代书的通称。在春秋时期,私人无著述,“学在王官”,“经”也就成了官方文书的专用名称; 2、圣人所作为“经”。如《博物志·文籍考》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应该说,它或对或错,对后世是不用负什么责任的,它的不明确性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缺点。提到《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易经》、八卦、算命、占卜。学《易》一般也的确是从《易经》、八卦学起,然后是阴阳、五行、象、数、义、理、《系辞》、《彖》、《象》……等等。其实,我们在学《易》时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未能将《易》和《易经》分开,而《易》和《易经》本不是一回事。据《周礼》记载,《易》一共有三部: 《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周礼·春官·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经卦就是基本卦,也即我们常说的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每卦由三爻组成,爻又分为阳爻“ ”和阴爻“ ”两种类形,爻是八卦的基本单位。别卦就是由任意两个基本卦重叠而形成的复卦,一共八八六十四卦,即: 乾“ ”、 坤“ ”、 屯“ ”、 蒙“ ”、需“ ”、 讼“ ”、 师“ ”、 比“ ”、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 随“ ”、 蛊“ ”、临“ ”、观“ ”、 噬嗑“ ”、 贲“ ”、 剥“ ”、复“ ”、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咸“ ”、恒“ ”、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 损“ ”、 益“ ”、夬“ ”、 姤“ ”、 萃“ ”、 升“ ”、困“ ”、 井“ ”、 革“ ”、鼎“ ”、 震“ ”、 艮“ ”、 渐“ ”、 归妹“ ”、丰“ ”、 旅“ ”、 巽“ ”、兑“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统称为《易》,它们的经卦和别卦卦数均相同,不同的就只能是卦序、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叫这么三个名字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与朝代有关,如东汉学者郑玄在《易赞》中说:“夏曰《连山》, 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首》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汉代学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殷时为西伯,曾被商王帝辛囚于羑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易》之名与卦序及卦序所表达的内容有关,如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以上两种观点正确与否,尚无定论,但有两点被易学界普遍认同:一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二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卦形、卦数相同,不同的只能是卦序、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统称为“易”呢?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文字的来源和构成解释,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虞翻注《参同契》说:“字从日下月。”二是按《易》的内容来解释,如汉代《周易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综合这二种观点,可以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内容应该是对某种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演示,起源可能与日月的运行有关。 《易》在我国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都能用的,至少春秋之前一直如此。它是天子的专用品,由周王室的史官世代相守, 一般的诸侯很难见到,所以《左传》才有“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的记载。鲁是周公后代的居住国, 周公曾摄政当国, 算得上是半个天子。周公在世时, 享受天子的待遇,周公死后,成王特许其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更为重要的是,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周公。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鲁国才可能完整地继承了周王天子的礼仪制度,而晋国、陈国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自然也就与《易》无缘。诸侯国无《易》,连韩宣子这样见多识广的学者也没有见过《易》, 可见《易》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学, 都能用的,也可见《易》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 春秋后期,周室衰败,礼乐崩坏,周室史官纷纷离开王室,《易》及有关周礼的典籍才逐渐传入民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正是发生于此时。周王史官以《周易》为珍贵的礼物献给诸侯国国王,以作为自己的进身之路。也正是从这时起,“学在王官”的官学制度才开始被打破,私学得以兴起,诸子百家著书立学,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办私学最成功的人是孔子。孔子是鲁国人,从小受到周礼制度的熏陶,也因此成了周礼制度最坚定的拥护者。他以整理和传授《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手段,以维护和恢复周礼为己任。这些书既是孔子的教材,也大多是周朝王室的教材,只不过孔子作了重新的剪裁,算是原教材的节选本。孔子是鲁国人,又曾经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小司空与大司寇,应当有机会接触周王室典籍,他还曾专门去向周王室史官老子学习。《庄子·天运》载:孔子曾对老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六本书被后人统称为经书,《易》也就被称为《易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易经》以卜筮之书得以幸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经》则被推为六经之首,得以广泛流传。 这六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经”呢?“经”字有三种含义: 1、经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为“纬”。上古没有纸张,一般是将字契刻或书写在兽骨龟甲或竹简、木牍上,其中的竹简可以用牛皮绳穿成一卷成为书。现在,我们还将一本书称为一册书,“册”就是古书的象形字。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读《易》,将穿竹简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这里的“韦”就是与竹简——“经”相对的“纬”。所以,“经”字本来是指契刻有文字的竹简,引申为古代书的通称。在春秋时期,私人无著述,“学在王官”,“经”也就成了官方文书的专用名称; 2、圣人所作为“经”。如《博物志·文籍考》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孔夫子。《周易》孔夫子作又称《易经》《易传》即《周易》大传,传统上认为是孔子所作,这主要的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辞》《象》《说卦》《文言》。”汉代《易纬·乾凿度》说:“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思言学堂易经学习,零基础入门,5天4晚名师易经入门直播课,普通人因为学不懂易学而放弃,聪明的人已经0元试听我们的课程了,从小白到入门,助力人生零基础入门。一旦把易经研究透彻了:你会变得更睿智,更通透,更深刻…立即免费领课。《易经》的起源 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但对于像《易经》这种震动世界的宝典,人们去追溯它,考证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情之所钟,自然无可非议。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的精力去论证、考究它,但如果仅是为了论证谁是《易经》的作者,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却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的学者甚至为孔子对《易经》说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竟也引出大规模的争论,如清朝康有为据经摘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重视学易,主要是充份理解《易经》的本质意义及其运用,不必要在《易经》的旁支侧流上争长论短,也大可不必对几千年前的历史细节处处考证,为此而耗尽毕生精力。 对于《易经》的起源。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历代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依据与事实来达成共识。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 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这是一知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封和三百八十四爻( yao)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种认知体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是—本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易的原文是文王写的,象辞是周公写的。文言是孔子写的易经》的时代、作者与内容。时代--商末周初作者--巫卜之流编纂而成内容-- 决吉凶、问休咎。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 录。 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  八卦内容:八卦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 “系 辞 ” 上 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 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雷风水 火山泽就演化出万事万物。这就说明了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  中心内容,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则性(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不易)。〖宇宙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社会上的一切制度、仪礼、文物、器用,都会因时而变(变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尊卑之序,长幼之伦,永不变(不易)〗 反映远古时代人文思想,文物制度和社会面貌,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成长过程。 6. 《易经》中所反映的社会形貌及文字技巧。 父系家族制度的完成  “ 纳妇吉 ”“ 得妾以其子,” “ 子克家 ”等文句, 男子娶妻纳妾、女子出嫁、儿子承家的现象,在社会中已很普遍。 以男性为中心的一种社会体制,男性可以娶妾,继承家产,在社会享有完全的主权。父系家族制度至此便正式完成了。  国家组织的完备  天子、国君、王、公、诸侯、武人种种的名称。  “ 大君有令,开国承家” 可看出当日政治组织的进展。  祖先崇拜的产生  看出宗教演进的痕迹, “ 自天之佑,吉无不利 ”,“ 王假有庙 ”等文句,  显示出对天帝和祖先的崇拜,在宗教的思想和仪式上,都有了进展。  农事工商业 ,比以前发达。(大车,精美猎器,酒器,祭器,商人,买卖) 文字技巧-- 比起卜辞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形式也有较高的成就,“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 文字颇简洁。“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音节铿锵,描写生动,富有诗意,具一定艺术特色价值。《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象》指的是《象传》,它属于《易传》,并非《易经》里的书.传说是伏羲和周文王。周文王和伏羲我记得是周文王和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