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提起儒家的“中庸之道”,现在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属于冷门问题。但喜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之一就是《中庸》。

宋儒程伊川和朱熹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正因为程朱这样的解释,很多人把“中庸之道”当成笑料,认为“中庸之道”就是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是非不辨,两边都不得罪,过日子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本来一个挺好的“中庸之道”,让程朱这么一解释,把儒家最精华的东西给浪费掉了,这个解释确实问题很大。

首先,“不偏之谓中”,无论是人,还是天下万物,还是整个宇宙,哪里能找到一个“中”呢?以前有地心说,有日心说,到最后还不是都推翻了,到现在都没人找到宇宙的那个“中”;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任何事,你怎么找那个“中”呢?你必须先设定好两边的界线,才能找到中间,但你设定好两边界线的时候,就已经偏了。这句话其实是句空话,根本就做不到,不可能实现。

其次,“不易之谓庸”。不易,就是没有变化。试问天下哪有绝对不变化的人和事呢?根本不可能的,都是似是而非的空话,听起来不错,但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没什么实际用处。

那这个“中庸之道”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其实在《中庸》第一节就已经表明了。《中庸》和《大学》都是这种写作手法,开宗明义,简单明了,一开始就先把内容总纲写出来,然后再详细展开具体内容。我们看《中庸》的头第一节怎么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头一句就直接说明了什么是“中庸之道”,然后剩下的内容,就都是具体意思的阐述了。

“天命之谓性”,什么是“性”呢?不是男女性别的性,而是“天命”。这个“天命”,不是指宗教里的上帝、玉皇大帝,也不是指物质世界的那个上天,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性、自性,是明心见性后见到的那个性,是我们大家都具备的那种本源性的、自自然然的、与天道相通的那个东西。这个大家或多或少可能也都体验过,在我们内心自然安定、无思无虑的情况下,脑海中忽然闪现出的一个念头,很有可能就是自性里流露出来的那个东西。

然后说“率性之谓道”。这个率性,不是任性。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什么事都由着自己性子来,这可不是率性,更谈不上是什么“道”。这个率性,指的是在达到“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后,从我们自性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智慧,符合天道规律的那种言行,这就叫做“道”,也就是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中庸之道”。

紧接着又说“修道之谓教”,教化、教育的目的,修学这个“中庸之道”的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回归本源,找回自性,让我们的心灵达到纯净纯善的境界。

后面这一句,就是说明这个修学中庸之道的重要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中庸之道,不是空谈,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离不开,只要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烦恼。比如现在人喜欢熬夜,那就违反了中庸之道,日久必会生病,熬坏身体;对森林乱砍乱伐,就会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沙尘暴、泥石流,也是违反中庸之道;我们现在人的欲望无穷大,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吃着碗里还要看着锅里,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给自己的生活徒增了很多痛苦和烦恼,这都是因为违反了中庸之道。

最后,大家应该清楚了,中庸之道不是让我们做老好人,不是让我们做佛系,不是让我们什么都能凑合,而是希望通过我们修学,摆脱迷惑,返本归元,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相,做一个觉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个能够遵循天道规律的人,那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