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对照表图

十二时辰对应的具体时间和别名为1、子时·夜半,230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色最深重之时。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全国十二时辰,你出生在几时十二时辰对照表子时23点--凌晨1点。古人常见的五种计时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3、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古代具体计时仪器有圭表、日晷、水钟、沙钟(沙漏)、火钟、浑仪等计时工具,分别以日照光或其它科学原理进行计时。

古代具体计时仪器

1、圭表

古代有圭表、日晷、水钟、沙钟(沙漏)、火钟、浑仪等计时工具,分别以日照光或其它科学原理进行计时。

2、日晷

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着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

3、水钟(铜壶滴漏)

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4、沙钟(沙漏)

一种古代的计时器。元新安詹希元所创。大略如壶漏而改以沙代水,可避免结冰凝滞。一种泸水器。使水经过沙层,变成净水。或称为「沙泸器」

5、打更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人们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晚上咚!咚!咚!——“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情意,这就是打更。

6、浑仪

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7、火钟(燃香)

“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柱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8、燃香计时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开拓,以前的计时仪器已经被现代高科技所替代,计时成为了普遍的事情,但古人的计时方法和仪器也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